A 空 氣 (空氣混入于油中時呈白濁狀,液壓油必須經常保持澄清狀) |
1. 配管接頭(吸入側及排出側)。
2. 由泵軸封處。
3. 由泵蓋側墊圈。
4. 由油壓缸活塞桿油封處。
5. 由油壓缸蓋墊圈。
6. 由儲能器氣袋。
7. 由各元件墊圈。
8. 油箱油面過低。
9. 回油管在油面之上,油在油面上噴出。
10. 沒有隔板,吸入油箱內的氣泡。
11. 不良液壓油。 |
< 在泵運轉中,在配管上注油以發現不良處所。
< 更換油封。
< 吸入壓力如過低則更易于吸入空氣,因此吸入壓力應保持在 200m/mHg 以上。
< 更換油封。
< 更換墊圈。
< 更換氣袋。
< 有時須將全部元件浸在油面之下,加裝止回閥。
< 加油至油位計之基準線以上。
< 延長配管至油面以下。
< 以隔板隔開排油側吸入側使發生的氣泡浮上,不致被吸入。
< 使用消泡性特佳的液壓油。 |
B 水 (水混入于油中之時,油呈乳白色,液壓油必須經常保持澄清狀) |
1. 由油箱通氣孔處。
2. 由油冷卻器的配管。
3. 由油箱蓋上。 |
< 在濕氣較多之處,每隔一個月須從排油口放油以檢查其油中水份,油呈乳白色時必須更換。
< 修理冷卻器配管。
< 油箱除通氣孔之外必須氣密。 |
C 固 體 |
1. 在裝配時的切屑等。
2. 配管油封。
3. 由油箱蓋。
4. 油箱通氣孔(加油口)。
5. 泵及控制閥等磨耗。
6. 油箱內面油漆。 |
< 徹底實施沖洗。
< 注意油封的安裝方法。
< 油箱除通氣孔外須為氣密。
< 通氣孔(加油口)加裝鐵絲絨。
< 裝置磁力塞子。
< 使用耐液壓油之油漆。 |
D 橡膠粘著物 |
1. 墊圈類被液壓油溶解。
2. 油箱內的油漆。
3. 配管油封。
4. 油惡劣化。 |
< 使用耐液壓油的墊圈,儲能器的氣袋也須注意。
< 詳見“C”項。
< 同上。
< 油溫應控制在 60℃ 以下,詳見“九”項 。
< 使用抗氧化性良好液壓油。 |